101个罪名解读(82) | 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
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

因章末以有之与无之对举。一言了之,此无表虚而已。

101个罪名解读(82) | 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

(见三国志锺会传注) 自来以误解老氏之无,加以误解释氏之空,于是思想成混沌之局。王弼往见裴徽,徽问弼曰:夫无者,诚万物之所资也,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?弼曰:圣人体无,无又不可以训,故不说也凡心之所至,气必随之。天门辟阖,能为雌乎?明白四达,能毋以知乎?棗四句一贯,乃心理境界之事。进入 徐梵澄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老子臆解 。

然有炼气者,则从事于调息,即调制呼吸或吐纳之空气也。即上智亦有其下愚之时。这种警觉是中国古典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,可惜当代的思想史研究不甚在意。

可是我们看内篇《齐物论》、《德充符》、《大宗师》等篇讲人的自救,完全在人自身着眼,不说外部制度和观念,便知道其次以为有物的人类原罪说不提外力是有缘故的。因此回归自然变成一件经验上易行的事。性修反德,德至同於初。回归自然人性就是回归道,而回归道常需要进入一种灵魂出窍的遗忘状态,如今日吾丧我(《齐物论》),坐忘(《大宗师》),形体掘若槁木,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(《田子方》)。

明显的例子甚多,前述今日吾丧我、坐忘这样灵魂出窍的遗忘状态,就是一种明显对抗,人必须如此彻底地转换生命状态才能见证道。但细读内篇,我们相信七窍的这种寓意是有的。

101个罪名解读(82) | 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

而此前的浑沌、以为未始有物反倒是一个差不多被遗忘的遥远回想,连记忆都谈不上,谁还能对没有七窍和没有物意识的远古人类有所记忆呢?此外,在《齐物论》以为有物这一章,庄子没有提到儵与忽那样的外力,这一点也应当注意,表明内篇对人类原罪的认识很复杂,儵与忽那样的外力并非惟一原因,人走向个体自我,或许也有自身的原因。其杀若秋冬,以言其日消也。大盗一至,不用开箱、袋取物,而是把箱、袋整个拿走,上锁和扎绳的防范恰好方便了大盗。人的坏禀性根深蒂固,救治的途径不在于制度诸外物,而在人自身的生命态度彻底更新,这种更新非常不易,其复杂的内涵便是庄学的灵魂。

庄子批判现实,却独独认为现实社会是不可救的。……同乎无知,其德不离。就算七窍是外力开出,它如此内在于人的生命,是否意味着庄子相信人的死亡(不可挽救的堕落)虽肇因于外力,同时也深植于生命的内部呢?七窍的这种象征意义,人们在阅读时可能会忽略,儵与忽的外力开凿通常会被认为是寓言的中心。本文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,性恶论是把人性判定为恶的理论,这样的理论先秦诸子中只有荀子一家。

道之所以亏,爱之所以成。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,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,可不哀邪。

101个罪名解读(82) | 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

在这段文字中,人性习惯作为对抗力隐而不现,只有一句隐约提到,物已死生方圆,莫知其根也。庄子思想中的许多重要观念都有这样一个结构,内篇提出基本主张,内涵深奥,表述奇诡。

留动而生物,物成生理,谓之形。与此相应,回归自然是一个极困难的过程,需要彻底改变现实中的我,以至变到与原有的我完全不同,内篇各篇对此均有说明。这样的明晰化却不能表达内篇复杂的人性思想。《缮性》中还未说到人心究竟怎样坏,《在宥》有一章则对人心的可怕有传神的描述: 崔瞿问於老聃曰:不治天下,安藏人心? 老聃曰:汝慎无撄人心。这意思在内篇确有根源,但我们要注意内篇的意思复杂。《应帝王》的儵、忽固然可能指古帝王,但《齐物论》说到人类堕落之始便只说其次以为有物,未说到外力引起。

不是始于心变坏,而是始于心本身。《齐物论》认为,人的自我中心的偏见支配了一切意见纷争,虽然没有明确说礼法制度也由私心支配,但顺着有物、有封、有是非、道之所以亏,爱之所以成的私心的生长,人类文明中有何物能逃离被它支配的命运呢?而且《齐物论》点名儒墨之是非。

问题是自我中心带来私心的膨胀,特别是私心支配的智巧的膨胀,这就是真正的恶了。其发若机栝,其司是非之谓也。

可是这是怎样的变化呢?这是一种根本的变化,它决定了后来人的基本禀性。这个寓言为汉语留下相濡以沫的成语,用来表达人在困境中相互救助的温情。

按,庄子约与孟子同时,从孟子文看,性概念已从生字中析出。在他的描述中,社会黑暗不是根源于制度败坏,而是根源于人本身的毛病。这样的认识,决定庄子从根本上厌弃政治的态度。庄子曰:夫子之问也,固不及质。

在这段文字中,庄子把人类错误推源到以为有物。因为人心的智巧发展成很深的阴暗心机,使人相互争胜、相互陷害,自我膨胀的花样无穷无尽。

庄学中所有重要问题的论述,无不以这力场为背景。分析庄子对人性的看法,不能停留于庄子文中(人)性概念的界说,同时要问,庄子对现实的人怎样看,这种看法是否包含人性的判断,如果包含,是怎样的判断。

就人性观而论,内篇对现实人性之恶的观察,才是有实质内容的思想。日凿一窍,七日而浑沌死。

礼法社会标榜秩序,禁止窃盗,结果大盗反而如愿。外杂篇延伸扩展,表述较为明晰,有时抽象为概念。第一层意思,儵与忽要对浑沌的死亡负责。从这些篇章的描述看,人的智巧似有无穷的扩张能力。

注释: ①蔡妙坤《〈庄子•内篇〉人性观——从生命的本源论说人性的异化与回归》一文指出,《庄子》内篇有若干生字指性:《大宗师》无事而生定。性恶思想则是诸子对人性之恶的认识,虽未判定人性为恶,客观上却对人性中内在的黑暗倾向有真实的观察。

内篇一方面肯定原始人性淳朴,为人的拯救留下希望。荀子说人性中没有天生的善,只有种种欲望忌妒怨恶之心,这虽是看到了人性中的恶,但他相信这恶的习性很容易改造。

那就容易把原本丰富的思想弄得很干枯。但先秦儒家不曾对学者的私意和虚伪有任何警觉,所以理学家对知识人物膨胀私意的警觉意识,先秦的源头只能是庄子。

蜘蛛池搭建飞机@seochaoren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